top of page
柔和漸變
作家相片講堂小黑

從困惑到駕馭:面對 AI 的觀念淺談(上篇)|大師對談系列

已更新:11月12日

文章重點搶先看:

本文探討生成式 AI 使用上的常見迷思,透過主動學習提示工程和理解 AI 的運作邏輯,我們可以有效利用 AI 為創意加值,避免錯誤的期待與無力感,進而將 AI 視為創作夥伴,擁抱科技帶來的便利與可能性。


要點傳送門:


 

信大家都知道「生成式 AI (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)」這個近期最夯的詞彙,也嘗試過不少 AI 工具了吧?小編我在日常工作中,偶爾也會用到 Chatgpt、Adobe Firefly 等來協助我製作貼文、圖卡,甚至是發想一些行銷內容。然而在用過許多 AI 工具後,常常都會有種「不得要領的無力感」,總覺得 AI……跟我想像的好像還有一段差距?有時用了也無法解決問題……

 

阿得老師是我們紅眼講堂在這方面的專家,對於 AI 應用很有一套自己的見解。我不只一次偷偷抱怨 AI 都不照自己心中所想去做,沒想到全被他聽見了!

 

「是不是覺得生成式 AI 好像很難用?」某天阿得老師心血來潮,笑笑地對我說,「讓我來告訴你為什麼!」於是就此開啟了小編我向阿得老師拜師學藝的 AI 之旅。也是經過與老師的對談,才終於解開我這段時間的心頭大惑。

 

當被動變為主動

 

『我們不需要完全搞懂所有東西背後的運作原理,也能輕鬆享受科技所帶來的便利。』

 

多數人應該都能同意這個道理。例如有些人每天上下班通勤都會搭的捷運,我們不用了解捷運車廂是靠什麼機制動起來的,也還是能很輕鬆地搭著它到處趴趴走。又或者現在人手一支(可能不只一支)的智慧型手機,就算不懂怎麼做晶片、不懂什麼軟體硬體,大家還是可以每天滑手機滑得很開心。

 

前陣子當 AI 議題剛開始炒起來的時候,我也抱著好奇心去玩過各種五花八門、與生成式 AI 有關的應用工具,在玩的過程中總有一股莫名的違和感。而直到聽完阿得老師對於 AI 應用所提出的看法後,我才發現這股違和感是因為:目前我們對於 AI 的使用,並不符合以往與科技互動的經驗。

 

如同前面所言,當我們想要搭捷運,只要付出少許的金錢就能享受到好處;而在使用手機時,我們也只需要簡單輸入幾個字詞,就能取得大量的資訊(有時候資訊甚至會自己主動跑到眼前,例如滑社群軟體)。這兩者相同的是,在知識層面我們幾乎只有對於好處「單方面的接收」,而不涉及「輸出」。我們習慣「被動」地享受科技所帶來的便利。

 

然而 AI 的出現似乎打破了普羅大眾與新科技「約定俗成」的默契。在現行所有 AI 生成應用工具中,都會有個欄位要求我們「主動」輸出給 AI 的指令,也就是「Prompt(提示)」。Prompt 是用來讓 AI 了解做什麼工作、該怎麼做工作的提示字句。有人會說下提示這個動作是在「詠唱」,因為就如同施展魔法一樣,好的咒語才能產生理想的結果。

 

有些玩過AI的人可能有經驗,抱著很高的期待使用某個工具,卻發現AI給出的結果不盡理想,甚至是錯誤的內容。於是你可能心想「哼,AI 根本沒那麼厲害嘛!我還不如自己做!」因此錯過了使用 AI 工具為自己加值的機會。

 

阿得老師在這裡就明確地點出問題所在:「你會覺得 AI 難用,是因為你不懂 AI,也不懂怎麼正確的使用。」

 

沒錯!一直以來,身為使用者的我們,都太習慣被科技當作大爺伺候。尤其是像生成式 AI 理應讓人人都能玩創意、這麼貼近平民百姓的技術,居然要求你在用之前要先動腦?因此普通人面對 AI 的態度,會有「頂多花點小錢、打幾個字,AI 就應該生出我想要的結果啊!」的錯覺,完全忽略掉正確的 AI 使用方式,其實很吃重於 Prompt 所帶有的知識含量

 

「你想要用 AI 生成專業的圖片、影像,但是你懂這個領域的專業詞彙嗎?」阿得老師如是說。在他的觀念裡,面對 AI 的態度不應該是「照著別人給的公式輸入 Prompt,然後在四個結果裡勉強選一個」那麼簡單,這樣對 AI 技術的理解還太淺了。想要馴服 AI,我們應該改變長久以來「被動」獲取成果的習慣,學會「主動」出擊,先豐富自己的知識與見解,並明確地知道最終目標,才能很好地駕馭這項新技術。


在捷運上一邊滑手機一邊學習 AI
就從認識 AI 開始,練習由被動變為主動吧!

 

對於 AI 的刻意拆解

 

「我也想要變成更懂 AI 的人!」興沖沖地跟阿得老師許了這個願望後,小編以為只是要輕鬆地學習下 Prompt 的竅門,沒想到…阿得老師居然開始講起了 AI 的發展歷史!?

 

「我說的想懂不是這個意思啊…」小編雖然在心裡默默嘀咕,還是老實地繼續聽老師娓娓道來,AI 究竟是怎麼從一個概念,一路變成現在可實際應用的狀態。

 

從 1941 年的圖靈測試(Turing Test),人們開始探討機器是否會自己思考;到 1956 年 AI 被正式命名誕生,中間經歷了幾次受到冷落又復燃的重生,直至近代開始急速發展,成為人人都掛在嘴邊的熱門議題……

 

大概聽到第二次低谷期的段落,小編的心情也已經隨之陷入低谷…為了不要睡著,我忍不住舉手發問了:「老師,為什麼要從歷史開始講起呢?我只是想知道怎麼用 AI 生好看的圖而已…」

 

「你問了很好的問題。」阿得老師似乎早就料到我的反應,不過他還是耐心地向我解釋:「你可能覺得這段講解很無聊,但如果沒有了解 AI 的來龍去脈,我們是沒辦法對 AI 同理的,也就無法給出對的提示字。」

 

「就像之前說的,你覺得 AI 難用,是因為你不懂 AI。而你會覺得 AI 神奇,也是因為你不懂 AI。

 

我們對於不了解的事物本能地會感到抗拒、不敢親近。可是一旦嘗試去理解,就會發現其實沒有想像中複雜。這讓我想起網路上經常看到的一句話:任何一項足夠先進的科技,皆與魔法無異。對於跟小編一樣非專業的人來說,AI 的確就像某種不太好操控的魔法,有時候覺得它超強,有時候又嫌它不聽話,令人又愛又恨。

 

原先我也覺得 AI 背後運用了很多高科技,不是我這種凡人能理解的。可是經過阿得老師刻意地抽絲剝繭,AI 變得不再是某種高高在上的存在,反而很像親切的隔壁鄰居,只是用不同於人類的方式看這個世界。AI 其實像普通人一樣,會有很在行的優點,也有一些辦不到的事。

 

「所以我不只講歷史,我還要講 AI 的組成架構、AI 的訓練方式、AI 的分類…什麼都講,最好是把他祖宗十八代都翻出來,知道得越多越好!」阿得老師笑著說,「只有當你同理 AI 時,才能知道怎麼問對問題、下對指令。」

 

AI就如同魔法,真正懂的人才能駕馭。
先搞懂魔法才能使用魔法!

 

喜歡這篇文章嗎?

快追蹤紅眼講堂的社群,觀看更多實用又有趣的知識與內容!



60 次查看0 則留言

Comentario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