數年前,有次應邀到一所大學執行設計編排軟體的教學專案。開始執行之前,我總是會先感謝校方主任的邀請並且請教:約有多少同學參加課程?有無相關的工具與軟體操作或學習經驗? 希望達成什麼樣的結果?然後根據這些資訊先預做一些準備。
主任給我的情報有些特別,他含蓄地說:實際上課的人數可能會變動,有些同學會晚點進來,有些同學需要早點離開。我有些訝異,這與我在其他學校的經驗並不相同。再詳細請教,主任繼續說:這個學校有相當大的比例是申請了學貸,且半工半讀的學生,因為學校離市區有段距離,必須提早出發才能準時到達工作地點。或許是為了讓我安心,主任特別強調,課程中這些同學都會安靜地進來或離開教室,希望我可以多多包涵。
其實我完全可以理解,因為我自己也曾經是半工半讀的學生,不過現今大學生的處境,比起過去,似乎又更加嚴苛了。
專案開始執行,在電腦教室中,課程開始之前,有些同學會開啟二、三台電腦,然後只使用其中的一台,這讓我感到有點疑惑。不過課程開始之後,晚到的同學安靜地進入電腦教室,輕輕坐在已經開啟電腦座位的瞬間我就懂了,是先到的同學幫晚到同學先開啟了電腦。課程進行將近四分之三,有些同學開始安靜地關上電腦,然後靜靜地從後方的門離開教室。
雖然這門專案課程的課堂上出現了相對於一般來說,不同的課程節奏,但我想強調的是,這些都是極為認真的學生,不僅直接面對真實的生活議題,同時仍然努力繼續完成學業。
回程,一路上,不斷地思索這一天所見。我們能不能在這樣的現狀上,為這個世代的同學找到一些不同的學習形式或方法?讓這些同學在進入教室的的有限時空中,還是能夠取得最關鍵、重要的技能。
這使得我在後來規劃任何學習課程時,總是傾向將課程解構為三個不同的段落:
第一階段是原理與概念的理解、第二階段是工具操作的重點實務、第三階段是加深與熟練
如果你也必須晚些進來、或早些離開教室,我們還是要一起想想辦法,好好把東西弄懂才行!
Comments